当前位置: 首页 > 阅读 Reading > 正文

有关读书求知的一些想法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要面对这样,那样的诱惑。

以读书为 例,一部经典的好教材,想要把它读通,搞明白,弄扎实,除了在读的过程中理解作者想要描述的字面意思以外,往往还需要通过作大量的相关习题及实验来建立起 更为扎实,深刻的认识,而捧着厚厚的一本书,人类心理潜在的占有本能又往往会驱使着自己以最快的速度将这部教材拿下,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于是在没有外人监 督,没有外力监控的情况下,很容易演变为一开始的时候读书,作题皆顾,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开始不能抗拒快速读完书本的诱惑,于是作题的频率越来越低,最 终在快速攻克目标的指导原则下,书读完了,习题却没有作几道。

在读的过程中,在每个阅读的局部阶段,对作者想要传递的意思似乎都搞明白了,但真的把书本一合,要求你对某一小节,某一大章,乃至全书作一个总结性 的回顾,往往就觉得很多想法,很多话,似乎就在嘴边,就在脑子里,却就是不能以流畅的方式表达而出。真要让你用书上讲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却往往感 觉无从下手。

究其根源,实际上还是学习过程做得还不够扎实。

在我们的阅读范畴中,有很多图书,是不值得精读的,特别是资讯性质的图书,资料,(尤以互联网上的信息为甚),制作这些信息源的作者,出于快速传播其信息的需要,往往会在制作过程中对资讯进行适当的处理,以降低受众理解消 化的门坎。对于这类资讯,在阅读它们的过程中,能够增加我们的见识,却不能增进我们的理解力,因为在开始阅读之前,我们的理解力就已经与这些资讯的制作者 相当了。(资讯的源制作人在其专业的领域当然有着超出常人的理解力,但在他制作资讯的过程中,已经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降低理解资讯所需的理解力了,否则, 阅读一份资讯类的报纸还需要一个普通人经过一两天的思考才能完成的话,这些资讯制作机构也就早早关门大吉了)。

而一本经典的好教材,其定位与资讯类读物则大不一样了,通俗来说,读资讯类读物,是为了知道发生了什么,而读经典的教材类读物,则是为了知道在发生 的事情背后蕴藏的机理。再换句话说,经典教材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人的理解力,而资讯类读物,则是为了让人长见识。想要通过读经典教材的过程来提升自己的理解 力,就好比要通过读书的过程,将作者身上所具备的,而在读之前自己身上还未具备的某些能力,特质,吸收过来。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知识 基础,甚至不同的文化背景都注定了要想让自己通过读一本书获得跟作者在这本书所述及的内容上相近的理解力,不会是件容易的事情。大量的思考,习题,实验, 乃至于查找相关资料辨伪存真,相互印证,都是重要的手段。

一本好的教材,也许只有500页,但为了将其读通,读透,进而提升自己在这本书所述范畴的理解力,你需要作的习题,需要查的资料,需要写的笔记和读 书报告,可能会远大于这个页数。如果在读这类书的过程中,只是满足于在快速阅读中理解自己目光所触的书本范围内容,恐怕,读完了整本书,你都还未必能体会 到作者真正想要传达内容的十分之一,个人在理解力上的增益也就很有限了。

所以,对于阅读经典教材,我会试着采用如下的方法:

1. 坚持连续的阅读

关键是连续,我本人不主张那种“这周看100页,下周休一周,再过一周再看几页”的这种不均匀的阅读方式,现代社会里,我们接触到的事物,需要处理 的事情都是非常繁多的,而个体的处理能力,记忆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如果阅读一本书的间隙太长,很可能你读到第150页的内容时,会发现自己已经淡忘了前 面的很多内容,这种淡忘在阅读过程中肯定在所难免,但是不规律,不连续的阅读引起的淡忘效果要明显得多。 一股作气的策略,在读书过程中也适用。

2. 坚持思考

早就有古人说过“学而不思则罔”,长时间的阅读,却不去花时间思考why and how?会让自己退化为一个知识存储机器,达不到提升理解力的效果了。对书本上的东西,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所掌握的往往浮于表象,只有真正经过自己深入思 考,推敲的,才能更有效的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3. 坚持做题

曾经有过一段时间,我很排斥做题,觉得做题实在是一种应试教育的弊端,但多年之后,经历过一些认知,学习上的困境,也走过一些弯路之后,我现在的体 会是,做题是一种很有效的巩固所学,扎实所学的方式。只不过,传统的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作题本身在功利方面的回报,容易激发起人的心理反弹,以致于个体一旦 获得自由学习的环境以后,会倾向于排斥这种方式了。

有很多时候,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已经明白了作者所说的某句话,某个意思了,而实际上却未必如此。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知识结构,注定了读者 与作者经常会在相同的某个描述上存在理解偏差。作者实际想阐明的意图是a,他用来阐明意图a的描述是B,而读者在读完描述B以后所建立起来的初始理解则可 能是c,c与a可能存在交集,也可能不存在交集。

不通过做题,仅仅思考,是很难确立自己对作者的主要意图的理解是不是存在偏差。而通过做题,往往能发现自己在理解上的偏差和盲点,让自己对描述B的理解更接近于作者想要表达的原始意图a了。

4. 坚持阶段性地作读书笔记。

个人觉得,阶段性地作读书笔记,有那么几分“跳出画外看画”的感觉,不停地阅读,思考,作题,会让自己一直纠缠于书本,教材的细节,而适时地跳出来,作一个小结,会有助于自己廓清方向,梳理思路,不囿于一书一时,另一方面,还能起到巩固所学的目的。

至于查找资料,互为印证,因为现在的精力实在是有限,也跟自己的惰性有关,现在自己读书的过程中,做得还很不够,(个人感觉,作学术研究的话,查找 资料,互为印证是必要条件,而仅仅是求知的话,则不那么紧迫。)但是上面所述的四点,自己在阅读经典教材类的图书的过程中还是基本在一直坚持的。

最后引用法国学者Pascal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作为此贴的结尾吧:

“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imdale.com/some-of-the-ideas-about-reading-knowledge/ | Dale | Dale's Blog

该日志由 Dale 于2012年07月28日发表在 阅读 Reading 分类下, 你可以发表评论,并在保留原文地址及作者的情况下引用到你的网站或博客。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有关读书求知的一些想法 | Dale | Dale's Blog
关键字:

有关读书求知的一些想法: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快捷键:Ctrl+Enter